學佛之人,當修「般若」智慧,方能離苦得樂,解脫自在。這是一部教導行者,離相破妄,悟得真心的經典。
如《金剛經》所言:「離一切諸相,即名諸佛。」的道理一樣。
不要只看外在的經文,而要觀照內在的心經,才能識得此經之真義。
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行者,應時時如實觀照身心世界,「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。」日久行深,必能如菩薩一樣,達到自在解脫。
由於工夫下得深,而「照住」得定,以達到「照見」本性,明瞭五蘊心色二法,幻化不實,皆是空無自性的假相,故《金剛經》所言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」
明白這樣的真理,就不再起妄想、執著,故能度脫一切苦厄,而大自在。
舍利子!
行者,莫以為照見五蘊皆空,就掉入斷滅空,《金剛經》言:「於法不說斷滅相。」此是真空生妙有,妙有不礙此真空。
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
一切現象作用,不離開本體,因有性空的理體,故能產生緣起的妙有,故六祖言:「一切萬法,不離自性。」
然性空的理體,也藉緣起的妙有,方能顯現,故六祖言: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。」
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
緣起的現象,當體即空,故六祖言:「一切即一。」空含一切山河大地,心包太虛,故六祖言:「一即一切。」
受想行識,亦復如是。
「受想行識」亦因緣所生法,故我說即是空,只是假名「五蘊」。若能明白「色」、「空」的真義,則不落空有二邊,即能契入中道實相。
舍利子!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減。
《法華經》言:「諸法從本來,常自寂滅相。」故言:「諸法空相。」所以諸法實相之「體」,本無生滅,故六祖言: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滅。」其「相」,本無垢淨,故復言: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。」其「用」,本無增減,故又言: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。」
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。
六祖言: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」四大假合,五蘊本空。
無眼耳鼻舌身意,無色聲香味觸法,無眼界,乃至無意識界。
而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合起來為十八界,皆是五蘊的延伸,既然五蘊本空,故十八界體性亦空。
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。
二乘人,我執已破,法執尚存。故緣覺乘,不可執所悟之十二因緣,其法本空。
無苦、集、滅、道。
聲聞乘,也不可執所悟之四聖諦,其法亦空。
故《金剛經》云:「若阿羅漢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,即為著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。」二乘人不執,方能超凡入聖,故須菩提云:「世尊!我若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,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!以須菩提實無所行,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。」
無智亦無得。
菩薩乘,仍不可執所行之六度,不可取所證之佛果。故《金剛經》云:「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。」菩薩已離諸相,方名菩薩,故復云:「若菩薩通達無我、法者,如來說名真是菩薩。」
此「智」,為六度;此「得」,為佛果。菩薩乘,依六度而行,但不可執法相,故《金剛經》云:「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行於布施。」亦不取所證之果,故復云:「實無有法,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既是如此,佛當初又何必說三乘法呢?《法華經》言:「諸佛出於五濁惡世……劫濁亂時,眾生垢重,慳貪嫉妒,成就諸不善根故。諸佛以方便力,於一佛乘分別說三。」是眾生深著五欲,邪見障重,故佛才以方便力,為求聲聞者,說四聖諦;求緣覺者,說十二因緣;求菩薩者,說六波羅蜜。
但佛最終的用意為何?《法華經》言:「諸佛世尊,唯以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於世。」此事是什麼呢?又言:「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,諸有所作,常為一事,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。」
何謂「佛之知見」?六祖解釋:「佛知見者,只汝自心,更無別佛。」更勸大眾「念念開佛知見,勿開眾生知見。」
又如何「開佛知見」?六祖再言:「若能於相離相,於空離空,即是內外不迷。若悟此法,一念心開,是為開佛知見。」
以無所得故,菩提薩埵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
因「無所得」,才「有所悟」。《金剛經》云:「不應取法,不應取非法。」空有無住,方可入佛知見。
悟「諸法空相」的大菩薩,是依般若智慧,而得自在。已無能礙的心,所礙的境,能所雙亡,心境皆泯,而究竟解脫之人。
三世諸佛,依般若波羅蜜多,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不但菩薩如此,就連三世諸佛,都是依照般若妙法而修成佛果,證得究竟圓滿智慧的覺者。
故知般若波羅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無上咒,是無等等咒。
故知般若之法,妙用無窮,故六祖言:「我此法門,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。」般若神奇妙用,可轉煩惱為菩提;般若大開光明,可化無明為覺悟;般若無上至尊,可為諸佛之師;般若無法可比,無法可喻。
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,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。
若能依此行深,必可照見五蘊皆空,故能除一切苦厄。如是因,如是果,這是真實不虛之事。
但非每人都有這樣的根性,故觀自在菩薩慈悲,為末法的眾生演說一種「般若波羅蜜多咒」,如能真信去受持,直到一心不亂,亦可得解脫。
即說咒曰:揭諦揭諦,波羅揭諦,波羅僧揭諦,菩提薩婆訶!
去吧!快去吧!到達解脫的彼岸,不要留戀此五濁惡世。快去彼岸跟清淨僧眾們在一起修行,到達彼岸就可不退轉,故很快都能成佛啊。
佛陀在《彌陀經》裡三勸大眾,念佛求生淨土,就與此咒的悲願一樣,可滿一切眾生之願。若大眾能夠體悟,才不辜負佛的一片苦心。
一勸:「眾生聞者,應當發願,願生彼國。所以者何?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。」
二勸: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,若一日…若七日,一心不亂,其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與諸聖眾,現在其前。是人終時,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。我見是利,故說此言。若有眾生聞是說者,應當發願,生彼國土。」
三勸:「若有人已發願、今發願、當發願,欲生阿彌陀佛國者,是諸人等,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;於彼國土若已生、若今生、若當生。是故舍利弗!諸善男子、善女人若有信者,應當發願,生彼國土。」
|